教学三点反思
教学三点反思1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象全体学生,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进步学习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学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中心思想。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那些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做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教学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可以通过写保护生物的倡仪书、知识竟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这样,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教学三点反思2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今后一定要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三点反思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区新课改实验教师在这里齐集一堂,参加初中语文新课改同步研讨会,我感到十分的欣慰。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举杯庆贺的事。我区新课程的实施快到一个学期了,尽管之前我们接受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惑,很多问题。今天,教研室的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困惑的机遇,使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下面我主要和各位同仁交流三个方面的话题。这些话题有的是我在上课过程中的困惑与感悟;有的是我校语文组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有的是“课堂教学月活动”听课后的感悟,还有平时上网碰到的引起共鸣的问题。
话题之一:小组讨论有声有色,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
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讨论后的发言精彩与否也就成了全面评价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地重要因素。课堂上热烈的讨论,精妙绝伦的发言,为我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操作上的误区:
1.多数教师在组织教学讨论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表现在当自己所提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时,就忙着让学生讨论;当课堂教学表现过于沉静时,就急着来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热闹”起来。许多教师对通过合作教学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否必须通过合作的手段才能得以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都心中无数。有的稍加点拨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老师仍花很长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无形中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一位老师在教《化石吟》时,对于诗歌开头和结尾关系,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其实这一问题实质并不难,从文中学生自悟完全可得出结论:前后照应。结果,每一小组的学生都成了这个小组优生“灌输”的对象,讨论成了摆设,成了课堂的点缀,盲目的追求时髦。
2、指导不力,教师成了甩手掌柜
在很多公开课、教研课上,我都看到老师们布置好自学或讨论任务后,要么像局外人一样置之不理,要么象征性的转一转,学生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对于合作学习,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的桥梁,在小组讨论学习出现障碍时,及时引导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新课改给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的实质是要老师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又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教师也可能参与到一二个小组中去,提出自己的理想,供组内磋商、协调。如果在参与过程中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还可作必要的集体点拨,这样远比放任自流的效果好得多。
3、课堂小组成员缺乏明确的分工
许多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对小组成员间应担任的角色没有定位,缺少明确分工,小组讨论易造成课堂上的混乱局面。曾经看过一个课例录像,是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老师简单交代几句之后,学生就开始讨论了,场面就非常热烈,讨论非常积极的是只几个学生,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上台发言,发言的也是这几个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如何培养。如果能在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前,成员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就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这样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到较好和效果。
话题二: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语文教学慎用多媒体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此处隐藏7497个字……学可能不要紧,但若所有的课都这样进行,能行吗?这事情还真有点悬乎了。要能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得有多少知识与能力才行呢?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老教师,每篇课文怎么上,教学目标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师若教学经验不足,教材钻研不够,所定教学目标就难免不妥。这种现象不仅平时教学中有,就是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现在,还仅是接受学习的学生,却反而能把握好教学重点与难点?反而能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真要有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是学生水平特别高,而所任教师引导能力又特别强;要么,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当然,我们的教学是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在哪里?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哪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希望听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在哪里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欣赏?做这些工作,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使之更接近学生的需要与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作主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这样做就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无序性。而我们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每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共分几个单元或模块,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篇课文,分别应承担什么教学任务,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一安排应是反复考虑周密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维活跃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主导作用,师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节课。但教学的大体方向与教学的主目标,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把握。
教学三点反思8“从认识别人而得到认识自我,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贝雷迪
偶然在网上看到美国六年级《语言》教材介绍,其中关于“调查报告”的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及参考书目。(2课时)
第二课,介绍如何寻找调查报告的主题。(2课时)
第三课,关于如何准备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2课时)
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所需信息。(1课时)
第五课,让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4课时)
第六课,学生总结概括所获得的信息,做成笔记。(3课时)
第七课,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成提纲。(2课时)
第八课,根据提纲,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4课时)
乍一看,觉得课程安排20个课时很是繁琐。可是再从头至尾仔细地想想,它的课程安排并非对写作过程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实例进行示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分阶段一步步进行,可操作性很强呢!而且课程安排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回头再查阅我国现行初中《语文》第六册关于调查报告的内容如下:
第一课阅读《农村调查序言》(1课时)
第二课参考阅读《学习写调查报告》(1课时)
第三课参考阅读《中学生学习兴趣调查》(1课时)
第四课应用写作:调查报告,提供四个题目,任选一题。(2课时)
以上安排5课时,其中有2课参考阅读课时还不能保证(“教材说明”明确指出:“参考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做一做读书笔记,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从上面的比较,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三点困惑:
一、教学时间的困惑:
美国六年级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安排了8课20个课时(还不包括学生为此而用的其他活动时间),而我国课程安排仅安排5个课时,其中还有2-3课时还不能保证。这可是5个课时与20个课时之比啊!由此看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安排时间过少,根本无法达到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2700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事实真的的就如吕叔湘所说的一样花2700课时就能学习好语文了吗?我们不妨作如下计算:
2700课时×45分钟/课时=20xx小时
设每天学习时间为6小时
20xx小时÷6小时/天=337.5天
看――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还不够一年,更不用说“十年寒窗”了!不足一年的时间要学好语文,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岂不是天方夜谭?
可见我国现在的课程安排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远远不够,根本无法达到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教材体例的困惑:
我国语文教材历经了几次变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很有代表性。一方面作了课例,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实为佳作,让人百读不厌。可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一问题定性突左突右,致使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摇摆不定,因此目前教材仍是先安排一些文章,然后安排写作,始终跳不出“课文带着写作走,写作围绕课文转”的框框。按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写作还局限于只是跟着这几篇课文走,观念受到了限制,没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思想中没有新鲜的血液冲激,你让他如何能写得出充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好文章?难怪中国人无法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喽!
学生写作有创新意识就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几篇课文上,而是要立足于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从生活中学会思考,要有积极探索之批判性,不迷信于传统看法,敢于积极否定旧说,在否定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有了这种思维,写作还会不创新?而现在的教材体例、编排,却是无法真正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
三、教学观念的困惑: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原则。目前中国教育界喊得最熊的教学观念是“三为主”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乍一听一看,有理!可仔细一揣摩,反倒迷糊了:三为“主”,到底以哪个为“主”?梁山好汉108将只能以宋江为主,不可能既以宋江为主,又以吴用为主吧,只能有一个为主啊!其实我们中国人就是爱玩这种文字游戏,哪有三个都为“主”的道理?偌大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明确地告诉了“以发展某某为中心”,而一个课堂教学倒变得复杂了。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工作要有重点,分清重点,工作才好进行。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分清到底谁为“主”。
美国《语言》“调查报告”的内容安排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原则及方法,剩下便由学生自己发挥了,照中国教育界的说法,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主体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认为:“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如何适度地做到这点,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近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都从观念上有了改变,但是要从本质上改变却并不是改改提法、变变形式就能做到的,还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长期的探讨及实践。